”通江银耳的品质非常依赖其宿主青杠木的生长环境 裕德源通江银耳对虫害的防治采用耳堂外太阳能频振灯灭杀,耳堂内生物诱杀方式来减少虫害,以保证基地内一律不打农药“裕德源通江银耳早已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绿色、有机是裕德源一直坚持的原则,种植过银耳的都知道,银耳娇嫩,易招虫,裕德源在每一个耳堂放2-3个铁盆,盆口和地表平,盆里放的是油和一些糖类调制的具有一定黏稠度的溶液,其味道对害虫有一定的诱惑“害虫被味道吸引进去后,由于液体有一定的黏稠度,害虫再也出不来了”唐义山讲,一直以来公司采取这种方式灭虫,不仅降低了虫害对产量的影响,更保证了银耳的品质,让银耳更能放心食用裕德源通江银耳不仅在川内名声远播,每年裕德源还银耳形态特征被邀请到上海、西安等地巡展,让裕德源通江银耳名声大噪 通江银耳赖以生长的宿主是通江广布的青杠树,青杠树与通江银耳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江的青杠树资源很丰富,但由于大多生长在深山里,山路崎岖,砍伐后,得先用马驮到公路附近集中,然后再用汽车运到基地,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较高,这也是通江的青杠树论斤卖的根本原因通江银耳的出耳时节只有每年的6-9月份,但剩余的八个多月都在为这三个多月忙碌从冬至之后,就开始准备采收来年的耳棒,这时候砍下的树为下水树,更利于通江银耳的优异品质青杠树作为通江银耳的宿主,对其砍伐严格遵循了传统的坐七砍八,意即生长满七年,第八年砍伐,砍伐过的青杠树桩会再度发枝,七、八年后又可以作为耳银耳形态特征棒砍伐了,这是大自然对人们珍贵的馈赠坐七砍八也缘于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亦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之路“青杠树一般选择无病虫害、背风、向阳、土地肥沃条件下生长7年以上树龄,6cm以上树径的青杠木来做段木一般来说,青杠木向阳面所出的银耳朵型更大、发育更完整,产量和品质也会更高 由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wmg)主办的“裕德源·四川味道—我最喜爱的四川特产”大型评选活动投票以来,四川裕德源通江银耳一直获得广大网民的热捧,成为网民心目中“最喜爱的四川特产”之一裕德源通江银耳为什么会备受追捧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通江县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的银耳栽培基地,一探其备受瞩目的秘密 裕德源官网:http://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银耳的特征璐杨阳 走进裕德源基地,随处可见被黑色麻布覆盖着的大棚,这样的大棚被称为“耳堂”俗话说七分阴、三分阳,花花太阳照耳堂,堂外覆盖的黑色麻布主要是遮盖阳光,好氧、厌光、喜湿是银耳这类腐生真菌的特点,“七分阴三分阳”是培育银耳的讲究 通江银耳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通江银耳便以“皇家养生益年珍品”而享誉当世更成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馐,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在所著《御香缥渺录·御膳房》中说:“中国各地像胶菜那样著名的菜,真是多得不能计数,而就中尤以四川一省所产的东西,最为名贵,亦最受人欢迎譬如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是贵极了,往往一小匣的银耳,要约一、二十两银子才买得到”,书中还说,四川的银耳已成为银耳生长习性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还有一则记叙,是曾为清宫太医的唐容川,在其《本草问答》一书中说,慈禧痢下,百药莫治,容川投以银耳汤一剂,服后立愈,慈禧后来就吃上了瘾 据唐义山介绍,“裕德源”通江银耳最大的特点是选青杠木栽培银耳,“由于银耳对青杠树的营养吸收很大,青杠树只能使用一季,不能再使用的青杠树可以做造纸的原料,或者当柴火用来烘干银耳,亦有通江银耳是煮豆燃豆萁的说法” 唐义山说:“一般在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将培育好的菌种进行接种”接种前要用高锰酸钾对接种人员双手消毒及青杠木的两头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将一米长的青杠木每隔10厘米钻一个直径约5至6厘米,深1至2厘米的孔,然后用漏斗将菌种灌进钻孔里,钢棒敲实最后,把接银耳注意事项种成功的青杠木摆放在这片空地上进行“发汗”,也就是发菌,让菌丝和耳棒充分结合唐义山说,“裕德源”通江银耳要进行50天左右的“发汗”银耳“发汗”后就要被放入“耳堂”,工作人员在耳堂里摆放耳棒的工序叫做“排堂”排堂之前要将所有耳堂统一用石灰消毒,每根耳棒的排放也有严格的要求,耳棒的斜靠角度为80度,每根棒的间距为3至4厘米,每排之间间距为8至10厘米每年的6-9月份,是银耳的产出季节,但一年中的其他月份却都是为了这几个月产出,没有歇息的日子,从砍树、截段、架晒、接种、发汗、入堂、管理、采摘、洗耳、剪耳、烘干等一系列生产工作,全是靠人工完成当季银耳结束后,又要开始清理废旧耳棒,对耳堂地表土进行翻挖和撒生石灰灭杂菌,为第二银耳注意事项年的生产做准备,这些工作做完,差不多该立冬了,又是采收来年青杠树耳棒的时候了 1918年,有英人八名(内一英籍华人)专程到陈河、涪阳考察通江银耳栽培并收购银耳据悉,涪阳—陈河的九湾十八包是通江银耳最早的发源地,更是通江高品质野生银耳的主产区陈河乡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真菌类植物生长,该地常年为云雾笼罩,气候温和湿润,十分适合银耳的生长 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在陈河雾露溪、临江丽峡、周子坪通江银耳产业园内分别建立了生产、示范基地,共建银耳耳堂350个、段木耳棒480万斤,占地360余亩据公司生产总监唐义山介绍,公司至今沿用传统生态方式栽培银耳,“从栽培方式来说,银耳有段木银耳和袋料栽培银耳之分,袋料银耳成本低、产量高而通江银耳属于自然原银耳食用功效生态青杠木生长的段木银耳,产量低,受气候影响较大,但品质高”唐义山解释说,袋料栽培银耳以古田银耳最为出名,其采用棉籽壳或农作物秸秆、玉米芯等做培养基“与袋料银耳相比,通江段木银耳口感好,气味芳香,汤汁交融” 通江银耳是巴中地标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是中国银耳的发源地,更是最早人工有意识栽培银耳的地方不难看出,通江银耳历史源远流长,特产文化浓郁百年的文化、风俗造就了裕德源通江银耳的文化底蕴,使其散发出迷人的味道,用历史向世人诠释了川味的独特和悠久更用其传统的栽培方法结合严谨的修剪分选,将通江银耳发扬传承,让通江因银耳之声名贯华夏 珍品,不仅是因为其属于小产量、特色农产品,更重要是它的由银耳的功效与作用来复杂、曲折,历经岁月的沉淀通江银耳的生长就是历经如此繁复过程,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珍馐 |